Thursday, August 2, 2018

美国突然使出连环损招,释放了三个意味深长的信号!







<head><script async src="//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google_ad_client: "ca-pub-0674995756391302",
          enable_page_level_ads: true
     });
</script> </head>

(一)

斗争正在进入高潮,美国突然又使出连环损招。

8月1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宣布,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指示他采取行动,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税率由原来宣称要加征的10%,提高到25%。

好家伙,10%还不够,一把加到25%。

美国磨刀霍霍,步步紧逼。

几乎同时,美国商务部网站,新列了44家出口管制企业清单,清一色中国企业——8个实体加36个附属机构。

莱特希泽还宣称,美国已联合全球“志同道合的”伙伴,应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做法”。

美国人真是够狠!

当然,作为一个看似积极的信号,莱特希泽也表示,美国仍准备与中国展开谈判。 美国媒体此前也披露,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和中国副总理刘鹤的代表,正就重启中美经贸磋商进行私下会谈。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7月31日,在佛罗里达的一个集会上,特朗普特意谈到了美国农民的处境。

“中国和其他国家,瞄准了我们的农民,这不好,这不妙。”特朗普说,“你知道我们的农民怎么说吗?那就OK吧,我们能够接受。”

特朗普自问自答,然后说:“我想谢谢我们的农民,我们的农民是真正的爱国者。”

特朗普说得很带劲,美国农民似乎“为有牺牲多壮志”,但这是真的吗?

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最不希望发动贸易战的,应该就是美国农民。

路透社就评述说,特朗普之所以提到农民的困境,因为他也感受到这一问题的灼热。

尽管为了平息农民的愤怒,特朗普政府宣布提供120亿美元救助,但“一些美国农民以及农业州的议员,甚至包括特朗普的共和党同僚,都谴责了这个(贸易战)行动,说:他们宁可不要政府援助,而是进行不加关税的贸易。”

道理很简单:援助只能救一时,而不能救一世;庞大的中国市场丢掉了,再重新占领就难了。

美国农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但特朗普不管,我就相信我说的这些。


(二)

不同渠道的消息,汇集到一块,在牛弹琴(bullpiano)看来,还是传递了一些意味深长的信号,至少三点吧:

信号一:特朗普意图展示自己的强人姿态。

还是在7月31日的佛罗里达州的集会上,特朗普就宣称,在所有的美国总统中,他仅次于林肯。他是这样说的:在美国历史上,我比任何其他总统都更像总统,只是也许除了戴大帽子的林肯。我承认,林肯很强硬。

也就是说,两百多年美国总统史,林肯排第一,特朗普排第二,而且还别忘了,林肯前面还有“也许”这个修饰词。

特朗普的评选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强硬。

事实上,当一个政治强人,想骂谁就骂谁,想打谁就打谁,这正是特朗普念念不忘的。

必须看到,在美国国内,因为特殊的政治生态,不少人支持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但随着更多负面后果的显现,更多人,包括利益受损的美国农民,对特朗普提出了强烈批评。围绕着他与俄罗斯的关系,特朗普正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更需要展现自己强人姿态,那关税,能多狠就多狠吧。

信号二,美国还希望尽可能薅中国羊毛。

2000亿美元商品,10%的税率,新增关税是200亿美元;加到25%的税率,那就是500亿美元。

能多薅中国羊毛,就尽可能多薅一点,甚至通过高关税迫使中国改变发展路径,这应该也正是美国所盘算的。

当然,数百亿美元的大事,朝令夕改,也突出反映了美国当前决策的随意性。关税多少,看来也不需要什么研究计算,完全是随心情变化。

这是什么行为?

这其实就是霸凌主义最形象的表现。美国政府就是这么随意,就是这么霸道,就是这么想尽可能多薅中国羊毛。

信号三,其实,特朗普也感受到了谈判解决分歧的压力。

美国确实很强势,大棒继续挥舞;但种种迹象也显现,要求美国通过谈判解决分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美国商会已公开反对贸易战。根据美国商会的测算,特朗普如果想补偿各行业,目前就需要支出390亿美元,仅汽车和零配件行业,损失就达到了76亿美元。

《芝加哥论坛报》7月31日举了一个例子,一家成立于1839年的草皮护理设备企业Brinly-Hardy,最近让75名工人下了岗。企业负责人解释,因为特朗普对海外钢铁加征关税,导致国内钢材价格过去半年上涨了33%,企业已经不堪重负。

这家企业熬过了大萧条,熬过了美国内战,但现在,却很可能无法熬过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美国企业家也是欲哭无泪。

虽然从总体上说,美国经济很不错,第二季度增幅达到了4.1%,但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贸易战后果正逐步显现,特朗普政府面临越来越大的国内压力。

有一张美国漫画,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

看着颗粒无收的田地,美国农民欲哭无泪。

旁人询问:是不是发生了蝗灾?

美国农民回答:是因为关税……





贸易战没有赢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中方没有服软的迹象,特朗普又很急迫地向解决问题。于是我们看到,美国正在变招:一方面,美国放出中美可能恢复谈判的风声;但另一方面,他进一步大棒挥舞,试图迫使中国作出更大的让步。


形势很严峻,中国怎么办?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说:“如果美方采取进一步升级的举动,中方必然会予以反击,我们会坚决维护我们的正当合法权益。”他并且警告:单方面的威胁和施压只会适得其反。

前天的政治局会议,其实就对未来情况做了充分的估量。会后的通稿,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要知道,三个月前的政治局会议的判断还是: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更加错综复杂。现在则是: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措辞微妙变化的背后,中方应该充分认识到了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也未雨绸缪,拟定了一系列的对策。毕竟,这关系到国运,不能有任何闪失,更不能掉以轻心。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但对中国来说,现在已经被逼上梁山,只能勇敢迈过这道坎,否则,将是后患无穷。

这个火热的夏天,斗争正在进入高潮。

Sunday, July 23, 2017

日本经济学家的疑惑: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如果谁能说清楚中国人的收入,应该离诺贝尔经济学奖就不远了。

为什么人均只有8000多美元的中国人会觉得比自己收入多4倍以上的日本人还有钱?为什么人均工资只有5000元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这么高额的房地产?

这是一个日本人对于中国房子、工资的思考。

1、日本人的生活水平

日本人平时在家吃饭都非常简单,一碗饭、一点蔬菜、一条烤鱼、一碗酱汤、一点咸菜。日本人开的车一般都是排量很小的家庭用车,在日本绝对找不到带游泳池的私人住宅,即便是比较富裕的家庭妇女通常也只是到高级酒店和朋友一起吃一顿套餐而已。

家里泡澡还不够,日本人还喜欢去温泉泡澡,下到浴池,日本人嘴里还会情不自禁地嘟囔一句:我真奢侈。

相比较起来中国人的生活比日本人奢侈多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BBC的一部纪录片报道中国下岗工人的伙食,日本人看了之后震惊了,因为这个下岗工人一家三口的晚饭竟然是四菜一汤,英国人看到这一幕也晕了,他们纷纷感叹:中国人真奢侈!

除了吃,中国人在日常花销方面一也比日本人奢侈,同样的一件中高端衣服,中国的价格要比美国和日本的贵很多。同样的一款日本厂家汽车,中国的售价要比日本的售价高很多。

再来看旅游方面,2016年中国到国外来旅游的一共1亿4000万人次。他不禁想问,为什么中国有钱人这么多?

可是事实上呢,2016年日本人均GDP大约是38000美元,而同年中国的人均GDP约8200美元,两者相差了4倍多!可是为什么中国人处处都显示出比日本人还有钱?

事实上,日本不仅人均收入高,现在日本人均的金融资产大约有10万美元(其实日本人根本不缺钱),而且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还十分完善,一个人从生到死如果什么都不做,政府的保障制度也可以解决他的基本温饱问题。

中国有1.09亿的中产人口,如果再算上207万(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的百万富豪人口,总共1.1亿左右的人口为什么能够成为代表中国消费力的主力人群?其他沉默的12.9亿人口他们的真实购买力又如何?

2、现在的年轻人该怎么办

按照现在的汇率,中国的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中国的房价是多少呢?按照房地产经济学的一个经验法则,房价的合理区间是工薪族年薪的6倍左右。如果超过6倍,买房的按揭贷款就很难还清了。

按照这个经验法则来推算,中国城市的房地产的均价应该在40万人民币左右。

但事实上,据他了解,40万在中国连首付都不够。如果要把两者数据匹配起来,中国人的月均收入不是5000元,而是55万!

所以,你可以想象现在的年轻人承担了多重的买房压力!中国中老年人在买房时,一些房子是单位分的,一些是在早年买的,那时候房价便宜地跟白菜一样也没人买。但这些房子放到现在来看都是大几百万或者几千万的豪宅了。

所以高房价真正困扰的不是中老年人,而是代表中国未来的年轻人,特别在大城市工作的外地年轻人,因为本地人他们有老一辈的房产可以继承,而外地人才是高房价的真正受害者!

拿着每月五六千元的收入,要买下高于月收入1000倍的房产,中国的年轻人苦不堪言。曾经日本学者问过一个买不起房的年轻人:如果不买房子,你还会结婚恋爱吗?

年轻人反问:没有房子,还能有爱情吗?

换句话来说,没有房子,等于没有爱情,更不要说结婚、生子了。

据日本学者的了解,很多人买了房子之后如果是自住,根本不能变现,等于抱着一堆资产还是不能花,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好到哪里。

每个月还完房贷车贷,其实留下来可以乱花的钱非常少。所以他认为中国人的有钱,但有的都是账面资产,实际可支配的现金其实非常少。

但尽管了解到这一点,他还是搞不懂为什么有钱的中国人这么多,几乎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人在买买买。

现在的中国很像1900年的美国,而不是1970年代的日本!

中国发展的秘密在哪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陈平,以物理和经济的跨界思维,以及在西方求学、教学40余年的亲身体验,在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专栏里做了《中国道路能否超越西方模式》的演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认识中国模式的视角和思维,以下为演讲全文。

1、中国发展的秘密在哪里?

我1962年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文革后期分到成昆铁路的眉山电务段,当了五年铁路工人。后来又在中国科学院做了5年氢弹和平利用。我在1980年代去美国留学做经济学研究,师从诺奖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戈金。我们发现了经济混沌现象,发现文明发展的道路是多种文明在竞争,而不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宣传的向英美模式的趋同、收敛。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请我去演讲,越来越多的感兴趣的不是我们做的复杂科学,而是让我讲清楚为什么中国会崛起。

我第一次总结中国模式的经验是在巴西,金融危机结束后的2009年,会议的主题是《危机之后 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吗?》。我讲完后,巴西前任财政部长力邀我去首都的巴西总统战略规划部。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他们的办公室不像是个政府部门,而像总参的作战部:左边大屏幕上是中国地图,标出铁路、高铁、高速公路几横几纵,右边大屏幕上是巴西地图,也是几横几纵,一看就是向中国学习的。

规划部的专家问了我一个西方经济学家从未问过我的问题:巴西每提出一个发展规划,还没开始实施,西方媒体的批评就铺天盖地而来,破坏环境啊、政府扭曲市场啊。但你们中国怎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发展的秘密在哪里?

我说,凭物理学家的直觉,不是金融经济学家的教条,为什么中国金融政策比日本还要独立,中国发展政策比俄国、德国还要独立?因为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就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科技体系、独立的国防。所以中国才会有独立的发展政策。如果没有独立的科技体系,那就只会发展东亚模式的依赖经济。他们非常高兴,因为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回答。

2、我给大家讲三个例子

中国和西方其他大国竞争到底是处于优势还是劣势?我给大家讲三个例子。

我曾在在美国第二大州的德克萨斯州住过,比四川面积还要大。因为只有货运而没有客运铁路,他们当时提出要建一条轻轨来连接几个主要的城市。公民民主投票投了多少年?投了20年,到现在还在纸上。

为什么呢?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利益冲突太多。修条轻轨谁不高兴?航空公司不高兴,因为人都跑到轻轨去了,它的利润受损;旅馆业也不高兴,你坐了轻轨当天就到家了,我的旅馆收入就要下降;沿线居民也不高兴啊,噪声增加,我的房地产贬值;稍微远一点的居民高兴,地价增值,但再远一点的居民不高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啊?凭什么我要交税呀?所以在西方要修铁路高铁,选线、设站都成了问题。

只有在中国,金融危机时投了四万亿,一下子变成高铁长度全世界第一。所以现在很多国家,包括美国英国要学中国造高铁,但他们的制度成了制约。印度要征地,私有制又征不下来;美国和德国要选线,就会利益不均。所以中国第一条优势:社会主义大协作。这种协作模式超过西方制度下的分工加市场交易。

第二个故事是《纽约时报》调查得出的。《纽约时报》总想不明白,美国科技先进,怎么中国发展老比美国快呢?后来调查出来一个秘密。

乔布斯把新研发的苹果手机和钥匙放在同一口袋里,钥匙把手机的塑料面划痕了。下月就要上市了,乔布斯就想一周内要换成玻璃的外壳。开会的副总裁立马就急了,还没散会就坐飞机到深圳去了。为什么?在美国你单单聚集工人要多少时间?9个月。然后美国的工人周末要度假,要看球赛。而中国的工人,高管电话一打,24小时内就来上班了。需要配件、螺丝、电阻,都在隔壁和对面,深圳是产业集聚的、世界最强的加工阵地。

苹果手机50%以上的利润都被苹果公司的股东赚走了,中国的工人拿的血汗钱只有5%都不到。

但以今天特朗普的逻辑,是中国赢了还是美国赢了?是中国赢了,因为中国赢得了就业、赢得了发展。美国被苹果解雇的那些高技术的工人失业了,回来只能测试被退回的苹果机。工资下了一大截。所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原来想的是美国一定赢,结果发现中国才是大赢家啊,美国是输家。

第三个故事,中国研发不如美国,经济发展为何有那么大动力?一年春节,我餐宴上遇见了微软的高管,他告诉我一个从未在经济学文献中看到过的数字。他说美国现在保持着研发优势,产品研发出来,从投资到设厂到美国经过议会修改法律标准,到营销,把钱赚回来这个周期要多长?我说起码要十年以上。他说确实,欧洲比十年还要长。但中国平均23个月。你说美国怎么和中国竞争?

日本非常有名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他写的《United States of 中华》,即《中华联邦》很畅销,中华联邦是指把东北亚东南亚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都加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这么一个大家庭。当时西方大谈中国经济要崩溃,他却看好中国经济。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学习能力太快了。

他说1970年代日本人很自信,说,What American can do,we can do it。认为美国人能做什么日本人就能做什么。现在,日本人说,What Chinese can do,how can we do it?中国人做的事情,我们日本人怎么做得到呢?

大前研一讲这话是在金融危机之前,金融危机之后,2010年2月,哥伦比亚大学请我去做金融危机演讲。第二天,索罗斯请我在他的量子基金总部吃饭。他问我:西方文明的衰落看来已成大局,将来要看中国能否引领世界了?然后他感叹了一句,和大前研一的观点相同,“中国人学得快啊!”。

我反问“您觉得为什么中国人学得快呢?”索罗斯平时是反应很快的人,但他那次没有回答。我说是因为中国人可以全方位的学习,科学技术可以学苏联、美国,工业制造学德国,管理学日本,分解房地产的使用权学香港,工业园区学新加坡,农业还可以学以色列。中国没有意识形态的障碍,只有中国有这个包容能力。所以到中国讨论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发展,我认为会比在纽约联合国讨论还要受到大家欢迎。

3、分区实验、分工交易基础上的社会大协作

中国经验对世界的影响,是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更早认识到的。而我们中国的经济学家多数还是认为中国就是有中国问题,以为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照搬西方模式来解决。其实是不对的。世界发展不均衡,各国国情不一样,所以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有两千年的统一历史,统一的语言,而且有强有力的政府领导,所以在国际竞争里面就比西方讲“三权分立”的制度优越得多,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模式是解决了一个分工加交易还要加社会大协作的创新的办法。

马克思总结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规律,从原始公社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是亚洲国家印度和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不是也和欧洲一样呢?

马克思只提了一个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没有出答案。给出答案的是列宁和毛泽东,毛泽东理解很创新:因为工业革命,英国的圈地运动是把农民当牺牲品的;美国的城市化,黑奴也是牺牲品。只有中国农民不但是革命的主力军,还是改革开放的动力。全世界谁听说过乡镇企业可以和国有企业竞争,还可以和跨国公司竞争?所以中国发展道路和西方是不同的。

为什么中国可以做到这一点?西方人最好奇了。我说中国人的道理来自于老子和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做混沌理论,有三,就有多样性了。而西方老讲一,为什么?因为一神教,归于一,所以趋同的思维,一刀切。拉美、东亚国家、苏联东欧国家国情非常不同,他不管,来个休克疗法,一刀切,私有化、自由化。中国就不一样。

所以中国的一条经验就是中国的双轨制,同时兼顾了社会稳定和创新。而且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也不像拉美国家或者东欧国家片面地对西方开放,但西方并没有对他们开放。

中国叫选择性开放。深圳特区当时争议很大,其他地方就看着。所以中国有很多改革,包括包产到户、深圳特区、经济特区、国企改革,都是各个地区分散试验,不是像俄国那样,闭门造车,制定个百年计划,计划还没有造好国家就先垮了。中国是事后的追认,安徽的农村做得好,其它省份就自动地仿效,然后中央总结,最后再立法总结经验。所以中国走的这条发展道路是远远高于西方的一刀切的发展道路。

所以我讲,中国改革的成果不但是中国出口导向的成功,外汇储备增加,而且技术升级,这些都是原来东亚日本走过的道路,中国真正成功在于找到了一条超越亚当·斯密分工加市场的社会协调的道路,也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决策的模式就是分区实验,这样才能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4、中国就像1900年的美国

中国道路的崛起,突破了西方模式。中国今天的历史地位不是像主流经济学家所讲,中国是1970年代的日本,经济速度一定要放慢,我认为中国就像1900年的美国,下一步高速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更重要的是占领科学、金融、军事的制高点。

此话怎讲?因为1900年的美国,和中国现在一样,工业产量世界第一,但没有占科学的制高点,当时在德国手里;也没占领经济和军事的制高点,当时在英国。严格来说到1960年代,美国登月成功以后才全面掌握了科学金融和制造业等全面的制高点。以美为鉴,中国下一步的目标是真正地占领科学的制高点。

因为亚当·斯密讲过,分工受市场限制,市场不是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掌握了科学教育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军事和工业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金融的定价权。我们要不把这个定价权拿下了,中国要真正解决中国的区域差距问题是不可能的。

那中国有无可能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占领科技金融军事的制高点?我认为很有可能。美国不卖给中国雷达预警飞机,中国就造出来了;不卖给中国航空母舰,中国就造出来了,所以中国的科技上升得很快,但是有一点,中国的科技现在还在追赶美国。

美国的科技为什么可以占领制高点?不是因为美国的教育系统比中国优越,而是因为美国可以搜罗全世界的科技人才。美国在二战之前科技远不如欧洲,二战以后数以十万计的科学家被美国吸收了。为什么美国能吸收?美国立国时,所有州立大学受惠于“土地赠与大学”制度,大都设在乡村和小城市。不仅地价要远比欧洲、亚洲的便宜,科学家大批地在小城市里专心做学问,不想升官不想发财,才能有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出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在哪?剑桥,旁边就是奶牛。我去看看牛顿的苹果树,奶牛在那哞哞叫。当年德国出了那么多科学家在哪?哥廷根大学,那个小城大概只有几十万人口,在中国相当于一个小的县。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就要像当年大革命时期,沿海有为青年到延安去创建革命根据地一样,把沿海大城市的研究型大学,有计划地迁到内地去,建立十几个全世界最好的综合性的研究中心,而且跟产业、金融营销整合,我们不要搞国企集团,我们学美国,叫做大学基金会。你给我10年、20年时间,中国一定是全面占领世界制高点,我有这个信心。

用三句话做总结。

第一句,由分到合,从分析科学走向复杂科学,中国整体思维有优势。西方分析科学从希腊到意大利,一直到20世纪到终点了。现在世界走向复杂科学,也就是中国人讲的整体论的时代,要“合”。在“合”的方面,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有优势。

第二句,世界发展的规律,时间上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空间角度看,农村包围城市,边缘挑战核心。所以中国现在是边缘崛起挑战核心。

第三句,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产业技术的新陈代谢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所以中国将会引领未来的世界发展。

Monday, September 26, 2016

神奇荒怪的红筹股



在投资的世界里,想办法买在便宜之处並卖在接近高点,就是投资谋利的真諦。这里做个假设,如果一只內在价值包括现金、地皮、厂房等有500万的公司,可以让你以30万元收购下来,你是否会心动呢?换做是我的话,我会立刻二话不说的就要了下来。试想想你用30万就买到500万的公司,然后拿回公司的现金基本上就赚翻了,再变卖所有的资產后,糊里糊涂的我们就发达了。

但是问题来了,好像广东话有一句谚语,就是哪有那么大只蛤蟆隨街跳?有的话不是人人都发达了?我不妨告诉你,真的有那么大只蛤蟆隨街跳,只是你到底敢不敢去买?我就不敢了。很矛盾?一点都不矛盾。

这种现象基本上在大马股市里头,你隨便挑一只
「红筹股」,就是特地大老远不在中国上市,却跑来大马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都能够发现账目上的资產神奇的多,但是公司市值却出奇的便宜,横看竖看都是超值的投资,只不过如果你真的够胆买的话,目前大马红筹股大约10家,大部分都让你损失惨重,剩下的就等待著除牌,所以就算让你隨便算,都没有一家不中招,你说可怕不可怕?

其实不怕老实说,曾几何时我也有过买进这类公司的念头,但是我千思万想后,我的理智阻止了我这么做,因为我从来都不相信,会有这么好康的事情临到我的人生当中,而且我也在想,中国没有股市吗?香港没股市吗?美国没股市吗?马来西亚算老几,如果我是中国企业,怎么可能大老远跑来马来西亚上市?


最好笑的案例

当我这么想的时候,退堂鼓的响声开始在我脑海中响起了。后来我再想,该公司的大股东,他明明知道公司值得几千万,现在可以用数百万整间私有化吞併下来,他怎么不去做?怎么可能会错过这么美好的机会,让我这个素未谋面的傢伙有机可乘?越想越不对路,所以我就有幸躲过了这场浩劫了。

我看过最好笑的案例,公司的账目里面显示公司存款有大约8亿的现金,而公司有一项新的计划,需要动用到大约千多万来完成,所以要进行附加股活动,向股东索取这笔资金用作发展用途,你不觉得奇怪吗?这就好比你的银行放了8万多,但是忽然发现汽车出了毛病需要千多元维修,所以你不从银行提取资金,反而考虑跟亲戚朋友借,可能性几乎接近零吧?

虽然公司的文告有指出,这笔资金全部在中国,无法转移到马来西亚,所以才出此政策,虽然看似合理的解释,只不过换个角度再想,既然如此的话,將来就算账目里面有几百个亿,都不能从中国转移出来,那么身为大马投资者的我们,又能有任何好处呢?

所以与其花尽心思去谋算从这些远在天边的投资中获利,倒不如从近在眼前的大马投资项目中找些沧海遗珠吧,毕竟再怎么说,起码你能够看到你的投资项目发展得如何,是赚是亏都心甘情愿。


原文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columns/pl20153405

Monday, June 20, 2016

股市的变幻莫测!AEON 和 PARKSON 当初的选择



AEON 6599 我很早就买入,当时AEON的股价和Parkson 差不多一样,但是全部人看好Parkson在中国的业务,反而说日本海啸大地震会影响AEON。5年过去了,Parkson在中国灰头灰脸,两头不到岸,股价一跌再跌,AEON如今发行了红股和拆股后,股价竟然还高过Parkson几倍。当年都是同样的RM5,现在却是Parkson是RM0.87,AEON则是拆股前的RM11,足足差了10倍多。


ICAP还抱着Parkson,或许大家还是觉得Parkson有翻身之日。两者都是零售业者,两个都是在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为何一个沦落到RM0.87, 一个则翻倍成长挤入了翻倍股行列?


关键就在于2007年,两个管理层截然不同的决定和想法。这要说回10年前AEON做的一个决定。当时AEON还是Jusco时,公司意识到零售行业竞争激烈,需要与时并进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创造更好的购物体验,一个可以与网络、同行、时代竞争的策略。而这个策略,就是自建商场,把整个购物体验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当年,自建商场后运营的公司,除了IGB(那时叫KrisAsset)的MidValley,KLCC的Suria KLCC,和One Utama,没有多少家公司愿意投入一大笔预算去承建一个需要自己管理的商场。当时流行的做法是发展商建好周边设施,而商场作为一种一个设施用作收租用途,运营权则交给Anchor Tenant管理。所以AEON要自建商场,并且是连锁式自建商场运营,可以说是第一家公司这么做。当时,公司的策略是两个马车:零售业务以及商场运营。盈利的主要贡献来自零售业。


Parkson则那时处于一种顶峰状态,07年的Parkson可以说是一个风光无限的年份。单单中国上市的百盛子公司,就已经是过百亿的公司。市场普遍都陶醉于百盛在中国的成功,以及下一步把这个成功模式发展到亚洲各个国家,能够在未来10年成长变成零售业的巨人。中国那里的销售网,已经覆盖完所有的一线城市,接下来就打入二三线,甚至在全中国都要开百盛分店。


当年,分析师和股民,都觉得马来西亚上市的百盛总公司,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公司,持有着在海外上市的百盛公司股票处于一种低估的状态。单单一个中国百盛子公司,就已经是过百亿的市值,而本土上市的百盛市值才不过一半而已。还有其他在亚洲,例如越南和马来西亚的业务还没算进去。只要百盛成长继续,开多点分店,成长和盈利就自然而来。


当年,Alibaba普遍被看成是一种年轻人的玩意儿,不成气候,也不能取代实体购物体验。买衣服,买化妆品,买百货,人们还是要到实体的零售店买入。这种购物体验是网络无法被取代的,而百货业者无需担心和网络的竞争,只需要继续现有的扩张模式即可。分析师,很多很多的分析师,或许低估和过于乐观这种成长前景。


时间拉长到了2016年,AEON执行的自建商场策略,已经成功使公司转型至于一个商场运营公司,大部分的收入贡献主要来自商场运营,而公司的策略也从零售业务和商场运营并行,逐渐变成零售业务是商场运营的一个看点,AEON依靠零售业务吸引人潮,让商场能够旺起来。而公司也不停地翻新商场,创造一个永续且有竞争力的购物体验。在网络崛起,竞争激烈的年份,AEON的竞争力日益提高,盈利也水涨船高。


反观Parkson,目前自建自营的商场并不多,除了面对网络上的竞争,还需要面对租金成本增加的困境。迟至2013年,公司才计划自建商场运营,甚至把之前建好的Festival Mall都出售。相比AEON,Parkson在自建商场方面已经落后好几年,加上目前又适逢网络大势崛起,营收和现金流都面对很大的困境,要投入自建商场已经不是那么容易。


因此,投资在一个好的管理层,并且具备良好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公司未来10年的趋势,是很重要的。这些投资特征,将会决定你的投资是翻倍,还是被亏翻。

Sunday, April 17, 2016

如果你会放风筝,你就有机会成为金融市场的赢家

记得六岁那年,爸爸带着我到泰国的SONGKRA海边去放风筝。那时的我选了个超酷的风筝,准备靠着大风的力量,把风筝飞到高高的蓝天上。印象中,抛,丢,拉,放我都试过,不过我的风筝还是飞不上去,好几次运气好遇到大风飞了起来,不过没两下子又掉了下来。

这时候,爸爸对我说了一个我觉得对投资/投机/人生非常有用的道理。

爸爸说:“要让风筝飞得跟鸟一样高,你必须得在适合的时机拉;在适当的时机放,切记不可以一直拉而不放;不可放而一直不拉,要抓到平衡点。”

人生又起何尝不是跟放风筝一样,不可以只工作没有休息,不可以只休息没有工作。

股票市场哪有天天收青而不关红?

海浪也岂不是有涨潮也有退潮?

所以,银行也得跟着放风筝的道理,适当的时候放宽贷款,把屋价推高;过火的时候收紧贷款,把屋价拉回对吧?

今天,站在投资家的角度来看,您会选择在银行把贷款放得最宽的时候买入房地产,还是你会等到银行把贷款收紧到大伙都借不到钱的时候大胆投资房地产?

如果您的答案是放得最宽的时候买入,你会在2007年买入然后陷入次债危机。
如果您选择在收紧的时候大胆买入,您会在银行放款的时候带着一张笑脸。

“不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里期待房间会变得更暗,往往停电夜晚的星空显得特别光辉耀眼;行情最坏的时候机会也特别多,特别有吸引力。”

Monday, December 7, 2015

长期投资

在股票市场,我一向主张长期投资。

也就是因为这样,我常常被人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长期投资?”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长期投资的理由。

惟有明白了个中理由,我们才会对这种主张,心悦诚服。

在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心悦诚服”的解释是“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

是的,我们对一种主张,惟有达到“诚心诚意地佩服”的地步,才会确确实实地遵行。

否则的话,我说的话,如水过鸭子背‐‐不留一点痕迹,你不会从中受惠。

有些人听了我的演讲,或读了我的专栏,觉得蛮有道理,也曾下决心去实行,但他的决心只维持了一个星期,过后又故态复萌,照投机不误。

所以,你要确实相信长期投资是最好的投资方式,你就要了解个中的道理,惟有这样,你才会择善而固执,不再回到投机的路上。

两大理由奉行不渝
“长期投资是最好的投资方式”是杰出投资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后所得到的结论。

我对这种主张,奉行不渝,因为:
一、这种方法使我赚到钱。
二、我是在没有忧虑的情况下赚钱。

如果你在股市中投机取巧,在担惊受怕的情况下赚钱,赚到了钱,赔掉了健康,又有什么意义呢?

相信我,只要态度正确,股市赚钱,根本是不必这样辛苦的。

做人要脚踏实地,股票投资也一定要脚踏实地,不可投机取巧。

价值不能无中生有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价值不能无中生有。

没有实际价值的支撑,股价不可能长期上涨。

只有基本面强稳的公司-‐稳定的盈利、稳健的财务、卓越的管理等等,股价才有可能站稳高价,才有可能长期稳步上升,使投资者的财富,与日俱增。

财富的创造,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即成。

任何生意都需要时间去经营,才能赚到钱。

三五天获暴利例子少
在短短的3、5 天之内就获得暴利的,少之又少。

即使有,也是属於一次过性质,例如脱售一段厂地,可能5 年、10 年才做一次,我们称之为“特殊项目收入”。

天天在做,重复地做的生意,都需要时间,一步一步去做,才能把钱赚进来,绝无捷径可走。

例如房地产公司,从买地、转换土地用途,整个计划的规划,把土地分割为个别的屋地,并且申请每段的地契、计算成本、安排银行融资、延聘绘测师绘制屋图、招标、建沟渠、道路、施工、登广告卖屋子、与购屋者签订买卖合同、监督工程进展,屋子建成后,申请入伙纸、交屋,一年内屋子有缺点还要负责修理。

由买地到交屋,收完钱,前后费时5 年,才算赚到钱。

种油棕,从买地、清芭、育苗、开路,到种植,往往历时两三年。

油棕种下后,施肥、除草,照顾3 年,才看到第一颗果子出现。

油棕第6 年才赚钱
第3 年所结的果子,又瘦又少,根本无利可图。

守到第5 年,果子产量多起来了,才有希望达到收支平衡。从第6 年起,才开始赚钱。

从买地到赚钱,要经过6、7 年。

从事工业的,从市场调查、组织公司、买地建厂、购买机器、装置机器、试车、克服初期生产时“出牙”(TEETHING)难题,订购原料、推销产品、放账、收账,经过三、四年的拼搏,才赚到第一笔钱。

做银行的,从争取公众人士的存款,把钱借给买屋子的人、买车的人,借给工业家、屋业发展商、建筑商,借给好赌成性的投机者买股票,都要监督、收回,才能赚到利息。

要赚钱真不容易
你看,做产业、种油棕、从事工业、开银行,都需要时间去经营,面对种种的风险,克服种种的困难,才能把钱赚到手。

赚钱真的不容易啊!

我们购买股票就是购买上市公司的股份。

上市公司的股份,跟私人公司的股份没有什么分别。

假如你是一家私人公司的股东,你的公司,有没有可能在一个星期、一个月内就赚回你的本钱?你参股於一家公司之后,就要公司在一年半载之内,赚回你的投资额,这样的要求合理不合理?跟朋友合股种油棕,你要在三、两年之内赚回你投进去的资金,合理吗?
我相信有常识的人都会同意给公司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短则3、两年,长则4 年后,让公司按步就班地展开它的业务,然后才为你赚钱。

这才是合理的要求
你参股於私人公司,是作长期投资,为什么参股於上市公司,却进行短期投资呢?你给私人公司以时间去扩展业务,为什么不给你拥有股份的上市公司以足够的时间去做生意?为什么你参加马化合作社在东马的油棕种植计划,丹斯里李金友在吉兰丹的油棕种植计划,愿意等上5 年,让油棕成熟,参股於上市种植公司,却不愿意等上3、5 年,让未成熟的油棕园成熟,为你带来更高的利润?

我们参加一家公司的股份,当公司的业务上轨道了,所分的红利逐年增加,你的股份的价值,就跟着上升,你的财富就与日俱增。当公司的业务火红时,你根本不必担心你的股份没人要。

Sunday, December 6, 2015

分享锦集:保罗盖帝十问●冷眼



转载《分享锦集:保罗盖帝十问●冷眼》

有时候,在股海沉浸了一段日子,可能都已忘了到底应该投资在什么公司才是对的....

今天,大马股市闲来无事,翻回以前冷眼的分享集,觉得这一篇的文章值得大家一再回顾。


在我们买进任何股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先冷静思考和回答十个问题,只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时才应该买进该公司,这十个问题为:

1. 公司的历史反映它是不是一家坚实及信誉卓著的公司,是否拥有能干、有效率及经验丰富的管理层?

2. 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或是所提供的服务,是不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继续有需求?

3. 公司所从事的行业,是否过于“拥挤”?公司是否具有竞争能力?

4. 公司是否有远见的策略,不从事过分及危险性的扩展?

5. 公司的账目,是否经得起严格及公正审计师的查账?

6. 公司是否有令人满意的业绩纪录?

7. 公司是否定期派发合理的股息?如果偶然停发股息,是否有合乎情理的理由?

8. 公司的长短期债务,是否在安全的范围内?

9. 在过去数年中,公司股价是否波动激烈,而又难以解释?

10. 每股净资产价值是否高过股价?

除非你能对这“十问”找到满意的答案,不然就不应买进其股票。